疗理知识
服务咨询热线
联系方式
banner
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>
淋巴结如何调理.中药的历史起源
发布时间:2019/8/3 16:06:42

养生之道网导读:中药的历史起源,中药很多人都喝过,但是你知道中药的历史起源吗?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中药的历史起源。

中药,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药物。主要由植物药(根、茎、叶、果)、动物药(内脏、皮、骨、器官等)和矿物药组成。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,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。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,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,更是数不胜数。经过几千年的研究,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--本草学。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,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

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,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,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,在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。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、研究和总结,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。

中药的历史起源

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,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记载,古代有“神农尝百草”的传说,“神农时代”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。那时候,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,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,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。所谓“尝”,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。本草的含义古人谓“诸药草类最多,诸药以草为本”。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,使用也最普遍,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“本草”。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,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,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,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、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全书共三卷,收载药物包括动、植、矿三类,共365种,每药项下载有性味、功能与主治,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,如有毒无毒、四气五味、配伍法度、服药方法及丸、散、膏、酒等剂型,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,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到了南北朝,梁代陶弘景(公元452~536年)将《神农本草经》整理补充,着成《本草经集注》一书,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,称为《名医别录》。

五味子的副作用
欢迎访问扬氏秘方中草药治疗各种淋巴病_各种乳腺病.治病除根.永不复发。无任何副作用......
  此中草药治疗淋巴结节病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,在治疗种淋巴结病上做出了不可估量大的突破,与其它草药不一样,克服了所有种种弊端,不开刀,不针灸,只需用本中草药外敷就能治。不留疤,不留痘,无论是淋巴结肿大,淋巴炎,淋巴结核,淋巴增生.乳腺结节等病不讲100%治好,99.9%的把渥治愈。(可以签订治疗合同)
  本人为中医世家,有祖上留下中草药秘方.治疗方法为中草药外敷,用一次就有明显的效果。(严重的要加内服药)本方治疗与众不同,患者必须来我家治疗,(或我去患者家治疗)此药治疗用的新鲜草药打碎后敷在患处上效果特别好,想治病不走弯路还是亲自上门治疗。有很多患者就是不想出门,在网上卖药治病,就那么相信别人卖的药真的能好你的病?连人都没看到,就不怕是骗人的?浪费钱是小,就不怕耽误了治病??淋巴类病就是个很难治的病,目前在我们国家医院还是没有什么好的药物治疗,除了手术就是化疗.想治病不走弯路还是不能怕麻烦.....
   此方治疗淋巴结肿大,淋巴结炎,淋巴结核,乳腺增生,乳腺结节等类病只需要本草药外敷就可以了,重者来二到三次,每天敷一次,每次敷15分钟左右,连续敷两天就可以回家。回家后需要6个月左右的生活调理,以后你的淋巴再也不会有事了。你随时可以去医院化验,检查,看看你的病是否好了没有?
【慎重提示】:淋巴瘤的患者,要看病的情况,晚期的治好的把握很小.初期和中期的,治好的把握只有百分之五六十,还要看身体情况和吃饭情况.严重淋巴瘤患者,建议化疗后再找偏方治疗,一般淋巴瘤患者化疗结束后,三五个月淋巴又会反弹,化疗结束后两年左右淋巴会长满全身.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没有治疗的机会了.所以建议化疗结束后,最好找偏方用药巩固,以免复发,定期检查,才能够有希望生存下去......
  淋巴结病建议不要手术,其实手术做的是没有用的,切了一个,过不了几个月又会长出多个,要知道人身上有六七百个淋巴.怎么能手术呢?手术还会引起淋巴瘤。患者朋友们相信科学是肯定的,生病了一定往医院去,但是,目前有很多病在医院还是治疗不好的。还得用偏方治疗,古人言偏方治大病,有很多病无论在什么名牌医院都不能治好,还得用偏方治。虽然科学是无法解释,但是事实就是这样,老祖宗传下来的秘方,治好无数的者。......(淋巴癌症患者太严重没办法治疗的请理解。谢谢!)该药材野生中草药,采药很困难,来前一定要提前预约......

金银花的副作用

 

 

 

 

隋唐时期,由于政治统一,经济文化繁荣,内外交通发达,外来药物日益增多,用药经验不断丰富,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。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,于公元659年完稿,名为《唐·新修本草》(又名《唐本草》)。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。

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(公元1518~1593)亲自上山采药,广泛地到各地调查,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,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,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,参考文献800余种,历时27年之久,写成了《本草纲目》,收载药物1,892种,附方10,000多个,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
中华民国的建立后,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,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。与此相应,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“中医”、“中药”之称,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“西医”、“西药”。

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,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,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,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。